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历史文化 正文

历史文化

石铭

稿件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 2021-04-21 10:45:42

  题刻勒石,铭训悬壁,是中华文化一道独特的景观。游名山大川,不独为美丽的风光所吸引,那些凿刻在岩石上的字和句,不仅让人欣赏到书法艺术之美,更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所折服,细细琢磨玩味,深感寓意深刻、受益无穷。

  在崂山北九水山涧的一块巨石上,镌刻“抱一”二字。许多游客经过此处,都会在石刻前停下脚步,做思考状。

  “抱一”,出自老子的《道德经》,意指置身于大千世界,面对世间万象,要保持一颗沉潜笃定的心,心无旁骛,朝着既定目标不懈努力。读书、做学问需要“抱一”。曹雪芹写《红楼梦》,“批阅十载,增删五次”“字字看来皆是血,十年辛苦不寻常。”国学大师钱穆“虽居乡僻,未尝敢一日废学”,一生著书立说1700万字。干事创业需要“抱一”。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、屠呦呦提取出青蒿素、黄大发带领乡亲们凿壁修出“大发渠”,无不是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奋斗的结果。他们用成功的实践证明,凡事咬定一个目标,矢志不渝,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。

  音之魅,色之眩,犬马之逸,时时扰人五心;舍与得,公与私,义与利,常常令人两难。因之,“抱一”当炼定力。耐得住寂寞,经得起诱惑,守得住清贫,稳得住心神,方能保持内心宁静,获得“乱云飞渡仍从容”的坚实底气,专心致志,成就非凡。

  泰山中天门有一座叫云步桥的石桥,桥东头有一小石亭,石亭岩壁上刻有“涤虑”二字;在庐山,则有两处“洗心”的题刻。“涤虑”也好,“洗心”也罢,都是触景生情,托物言志,告诉人们要不断洗涤自己的心灵,达致心底纯净、宁静致远的境界。

  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“省”由心来,更在洗后。“洗心”是自警,一旦将心洗得洁净透明,心胸宽阔便与天同量。“洗心”是随时的自我调节,驱逐“心贼”、洗涤污垢,顿生身心俱爽之感,久而久之,达致“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”之境。在诱惑面前,认识自我不易,把握自己更难。因此,就更需要“涤虑”“洗心”,初心才不会被污染。

  在福建泉州清源山,半山腰有一方巨石,上刻“更向上去”四个苍劲的大字。凡登山至此处者,都要作短暂停留,喝口水,擦把汗,整整衣衫,再向山上登攀。此刻,获得的不只是体力的补充,更有精神的激励。

  九百多年前,当王安石登临安徽含山县境内的褒禅山时,曾感叹道:“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;险以远,则至者少。而世之奇伟、瑰怪,非常之观,常在于险远,而人之所罕至焉,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。”凡登山者都有同样的感悟,山脚下多半风景平平,行至半山也难观大气象,而一旦登临山顶,便会视野开阔、心胸开朗。然而登至半山,不少人已气喘吁吁、腿脚发软了,这时最需要的是“更向上去”的激励。

  清源山上“更向上去”石刻,不仅是对登山者的鞭策和激励,对有志者也是一种提醒和告诫。事业的成功同登临山顶一样,都不是唾手可得的,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。只要我们都以“更向上去”的精神自勉自励,胜不骄、败不馁,滴水穿石、久久为功,总能采撷到成功的果实。

  这些镌刻在崖石上的铭训,字字力重,句句理深。然而,汲取铭训不易。虽“谓书之刻之,以识事者也”,但“书之”的铭,会搁之;“训之”的训,会忘之。因而,有了题刻铭训,并非就有了行动。需要我们常读之,铭记之,深思之,力践之。(作者乐其 单位:福建省纪委监委驻省商务厅纪检监察组)

>>><<<